煮茶之道
文/王志番
茶烟初起
陶瓷壶中的水已沸,白气氤氲而上,在阳光中画出几道柔和的曲线。取出故乡产的一撮蝉茶,青翠的叶片蜷曲如蛾眉,轻轻投入壶中。茶叶与水相遇的刹那,发出细微的"嗤"声,这仿佛是一声满足的叹息。水色渐渐由透明转为淡黄,又由淡黄转为琥珀,茶叶舒展身躯,在壶中缓缓起舞。
煮茶一事,看似简单,实则蕴含天地至理。水温太高则茶苦,太低则茶淡,时间太长则味涩,太短则香薄。老子云:万事万物,皆有其恰到好处的"中道",人生如煮茶。过犹不及,何而不是。
窗外骄阳似火,室内却茶香弥漫。这香气不浓不烈,却有一种穿透力,能沁入人的五脏六腑。记起茶经中的:"茶之为饮,发乎神明,自古有之。"茶之所以能在中国文化中占据如此重要地位,或许正是因为它代表了国人对生活之道的理解,不求浓烈刺激,但求淡而有味;不尚华丽张扬,但尚含蓄深远。
茶中见性
茶有道,正如人之礼节,第一泡茶往往不饮,谓之"洗茶"。这倒与儒家"修身"之说暗合——人欲明明德于天下,必先正心诚意,格物致知。茶叶经过烘焙揉捻,不免沾染尘世俗气,需以热水涤荡,方显本真。人亦如此,生而蒙昧,需经教化洗礼,才能见性明心。
第二泡茶汤色清亮,清香沁脾。茶味初入口时微苦,继而回甘,最后舌底生津,余韵悠长。这苦尽甘来的过程,恰似人的写照。少年时奋斗的艰辛,中年时持家的操劳,老年时回首的欣慰,尽在一杯茶中。释家"苦集灭道",认为人生本质是苦,而茶道则以艺术化的方式让我们体验苦与甜的转化,去领悟苦难的价值。
茶遇水而舒展,人遇事而成长。看壶中叶芽,初时蜷缩如婴儿,遇水则舒展如壮年,最后沉淀壶底,安详如老者。一片茶叶的生命历程,在短短几分钟内完整呈现,这不正是佛家"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生动诠释吗?
茶禅一味
第三泡茶味最醇,如人一生的价值核心,
续水第四泡,茶味已淡,但清香犹存。这倒像人到晚年,锐气虽减,智慧却增。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经历岁月沉淀后,人反而能回归本真,如同茶叶最后沉于壶底,不再浮沉。
茶器载道
看手中茶杯,泥瓷胎薄如纸,却声清如磬。匠人制器时的专注,使用者品茶时的恭敬,皆体现着对事物的尊重。庄子言"物物而不物于物",茶道正是通过极致地讲究器物,最终超越器物本身,达到精神的自由。
茶壶的虚怀若谷,茶杯的谦逊低下,茶盘的包容承载,无不体现象征着中国传统的美德。老子曰:"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茶器之所以有用,正因其虚空能容。人心亦然,唯有虚怀若谷,方能接纳智慧,涵养性情。
茶巾素洁,茶则端正,茶匙精巧,每一件茶具都各司其职,共同完成一场茶事。这让人想起《周易》中的"各正性命,保合太和"。天地万物各有其位,各尽其责,方能和谐共处。人类社会何尝不是如此呢。
茶会同心
独饮得神,对饮得趣,众饮得慧。茶之道,最重"和敬清寂"四字。宾主相敬,茶席清雅,氛围寂静,心意和悦。一场好的茶会,无需多言,自有默契。
去岁的一个冬日,与人围炉煮茶。窗外风起无形而有声,室内却茶香袅袅。几人轮流执壶,分茶而饮,偶尔交谈,多为静默。那种心灵的契合,远胜于酒席上的喧哗热闹。子曰:"君子之交淡如水。"而茶会之交,清如茶,淡而有味,方久而不厌。
茶会中的主客之礼也常耐人寻味。主人斟茶七分满,留三分是情谊;客人接茶需双手捧杯,轻叩桌面致谢。这些细微礼节,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茶道之礼,正是中华礼乐文明的缩影。
茶味人生
茶已五泡,味淡如水,但仪式尚未结束。将茶叶取出,平铺于茶荷之上,观其形色。经过多次冲泡,茶叶完全舒展,呈现出最初的形态,只是不再青翠,而是变成了暗绿色,这如同人在经历沧桑之后,洗尽铅华,而返璞归真。
老子言:"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茶叶从树梢摘下,经过杀青、揉捻、干燥,最终在沸水中回归柔软,完成生命的循环。人的一生,不也是寻找回归本真的过程吗?童年时的天真,青年时的追求,中年时的沉淀,老年时的淡泊,恰似茶叶从新鲜到干燥再到复活的历程。
收拾茶具时,我忽然领悟:茶道之所以能在中国传承千年,正因为它不仅是饮茶的艺术,更是生活的哲学。
茶事,让人学习等待的耐心(候水开),掌握的适度(控水温),接纳的变化(观茶色),享受的当下(品滋味),放下的洒脱(清茶渣)。这些何尝不是面对人生应有的态度?
茶香永续
盛夏时节,猛阳烈照,在茶桌上投下斑驳光影。茶虽饮尽,余香犹在唇齿间徘徊。苏轼的《汲江煎茶》诗:"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茶道之美,在于将平凡的日常提升为诗意的栖居。
茶之为道,不在形式繁简,而在心境澄明。富贵者可用金壶玉盏,清贫者亦能瓦缶瓷瓯。重要的是在煮水、投茶、注水、出汤的过程中,保持一颗专注而安宁的心。正如慧能大师所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茶道,最终指向的无非是超越任何形式之外的本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