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华文媒体》记者勾芍人、《加拿大和世界报道》记者赵品成、《健康生活报道记者》马丽霞多伦多联合报道)2025年9月9日,秋风清凉,阳光缓缓洒落在大多伦多地区Richmond Hill的Boynton House。白、红色的老宅在绿草和枫叶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庄严肃穆。而在这里,正上演着一场跨越八十年的记忆重现——抗战胜利80周年文物文献展览。
这场展览不只是历史的回望,它像一面镜子,映照着海内外同胞共同的心灵深处;它也像一座桥梁,把中国、加拿大、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地的藏家、学者和热爱世界和平的观众紧紧连接在一起。

Boynton House。
一、从南京到多伦多:珍贵文物首次在海外展出

展览时间从9月9日持续到14日,正好与中国接受日本投降的纪念日重迭。展厅中近百件珍贵文物静静陈列,每一件都散发着厚重的历史气息。
观众首先被三大主题部分吸引:
第一部分:国际合作。
从美国飞虎队的臂章,到英国、法国出版物的战时报道,再到加拿大医护人员在中国的故事,这些展品见证了世界如何在中国抗战最艰难的时刻伸出援手。
第二部分:中国的抗争。
罗卓英将军的私人收藏、修筑滇缅公路的照片、平民用双脚踩实机场跑道的画面……这一切都仿佛让人听见泥土中传出的脚步声,看见汗水与血泪交织的抗战岁月。
第三部分:胜利与审判。
日本投降书的原版照片、南京大屠杀起诉书底稿,以及周一渔和崇善堂掩埋十二万具遇难者遗体的原始资料,让人心头沉重。Frank 段,这次展览的主要收藏者,坚持将这些原件留在海外——“让更多外国朋友了解这段历史,才是它们真正的价值。”
这并不是一场歌舞表演,而是全实物的历史展览。在中英文双语注释的指引下,观众不仅可以触摸到文物背后的温度,更能在跨国协作与牺牲的故事里,读懂战争的代价与和平的珍贵。







二、Frank 段:一个南京少年的收藏与使命
展厅的灵魂人物,是年仅三十一岁的南京人——Frank 段。
他从十五六岁开始接触抗战文物,当年家乡秦淮河清淤时,他亲眼见到与南京保卫战有关的大砍刀等遗物。从那时起,他便意识到:这片土地埋藏着不能被遗忘的历史。
“我家离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馆很近。每年纪念日警报拉响,整个城市都像在提醒我们,不能忘。”Frank 段回忆道。
从最初在南京收集的照片与证词,到漂洋过海来到加拿大后继续寻找,他的藏品已经超过2000件。美国档案馆的底片、陈纳德家族的飞虎队资料、来自法国古董市场的出版物、加拿大士兵后人捐赠的手稿……每一件物品都凝聚着跨国的偶然与必然。
他还记得一位加拿大老兵的家属,父亲临终前托付遗物,只希望能交到懂得其价值的人手中;也记得从日本流出的被打上“不许可”印章的照片,那是对真相最直白的注脚。
如今,他不仅是收藏者,更是传承者。正如他在展览现场所说:“这是我们筹建‘远东记忆博物馆’的一次尝试。只有把这段历史讲给更多人听,才算尽到了责任。”

Frank 段介绍藏品。
三、跨越大洋的对话:芷江受降的遥远呼应
展览现场,《加拿大和世界报道》记者赵品成与《健康生活报道》记者马丽霞,两位故乡均在湖南芷江,特意通过视频连线了远在湖南芷江的受降纪念馆馆长吴建宏。
屏幕中,吴馆长动情地说:“中国的抗战胜利是全体中国人、也是包括加拿大、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在内的盟军共同努力的结果。这是一场人民的战争,没有人民的支持,胜利不可能到来。”
他还强调,全球抗战的胜利缺一不可:“没有亚太战场的胜利,就没有欧洲战场的胜利。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一环。”
跨越山海的声音在多伦多展厅回响,令现场观众为之动容。

记者视频连线远在湖南芷江的受降纪念馆馆长吴建宏。
四、观众心声:铭记的代价与传承
来自南京的葛女士在展厅久久驻足,她的眼眶渐渐泛红。
“我的外婆当年在重庆逃难,我的小舅舅,就是在重庆被日本飞机炸死的。父亲也在1938年投身革命。这些故事在我们家代代传下。”
她说:“如今祖(籍)国强大了,但越是这样,我们越不能忘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存在,是提醒,是警钟。这个展览,让我觉得,我们和孩子们都必须记住。”

葛女士(左),接受记者采访。
五、亚太和平博物馆的到访
展览当天,亚太和平博物馆的统筹策划刘美玲带着八位义工前来。
“网上的照片未必真实,但今天的展览让我有种沉浸其中的感觉。”刘美玲说。
她介绍,亚太和平博物馆经过七年筹建,如今已成为世界上第一所全面展示亚洲二战历史的博物馆。它不仅记录了中国人的经历,还涵盖了菲律宾及加拿大在二战中的角色。
“希望更多人来参观,这不仅是历史,也是教育。”

亚太和平博物馆的统筹策划刘美玲(左),接受记者采访。
六、远东记忆博物馆:跨国的未来
Frank 段与来自中国大陆、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及台湾的收藏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正在筹备成立远东记忆博物馆(MOFER)。
这是海外唯一专注于远东历史记忆的非营利文化机构,选址多伦多。它将以原版照片、私人书信、战时文件和军用品,讲述在西方语境中被忽视的历史。
主题不仅包括抗战,还将扩展至铁路华工、传教士、中国早期留学生、排华法案等。MOFER计划通过“快闪展览+跨机构合作”的模式,把展品带到更多社区和课堂,让年轻一代了解教科书之外的历史,增强认同与自豪。
尾声:记忆的灯火
夜幕降临,Boynton House的窗户透出温暖的灯光。人们在展厅内缓缓移动,或凝视文物,或静默沉思。
这是一次展览,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八十年过去,历史的伤口仍然隐隐作痛,但因为有人收藏、有人讲述、有人倾听,记忆才得以延续。
正如Frank 段所说:“历史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让世界更懂得和平的珍贵。”
在这片异国土地上,抗战胜利的故事再次被点亮,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灯火。



七、展览信息
时间:2025年9月9日–14日
开放时间:每天 10:30 AM – 7:00 PM
导览时间:9日、13日、14日(11:00 AM / 2:00 PM / 4:00 PM)
地址:1300 Elgin Mills Road East, Richmond Hill, ON L4S 1M5
观众可免费参观,现场提供中英文双语标签及纪念明信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