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行动管理系统 大健康医药智能数字平台
台湾红藜抗肥胖研究:为肥胖症人员带来新希望
研究背景:肥胖症成为全球性健康挑战
1.肥胖症的全球流行趋势
肥胖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影响着全球数亿人口的健康。根据《2025世界肥胖地图》预测,全球肥胖成年人口数量将从2010年的5.24亿增加至2030年的11.3亿,增幅超过115%。这一增长趋势在不同地区表现出显著差异,其中中低收入国家的增长速度尤为迅猛。例如,非洲地区的肥胖人数预计将增加超过200%,从1,180万增加到3,720万;东南亚地区预计增长超过300%,从930万增加到3,730万;西太平洋地区预计增长接近400%,从930万增加到4,300万。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肥胖问题尤为突出。根据《2025世界肥胖地图》数据,2025年中国高达41%成年人伴有高BMI(≥25kg/m²),9%的成年人伴有肥胖(BMI≥30kg/m²)。预计到2030年,中国成人超重/肥胖人数将达到5.1504亿。如果按照中国自己的超重/肥胖BMI诊断标准(24kg/m²和28kg/m²),这一数字将会更高。
高BMI(身体质量指数)不仅是健康问题的直接诱因,还与多种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密切相关。每年因肥胖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约为160万,其中55%的2型糖尿病过早死亡与肥胖相关。此外,肥胖还导致了大量人群的健康寿命损失,2021年因肥胖导致的非传染性疾病相关健康寿命损失超过4,400万人年。
1.2 肥胖症对健康的危害
肥胖是许多慢性病的主要风险因素,如心血管疾病(如心脏病和中风),这是全世界死亡的主要原因。肥胖还与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睡眠呼吸暂停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
肥胖的医疗后果将花费巨大,预计到2025年全球肥胖相关医疗支出将超过1万亿美元。肥胖不仅给个人带来身体和心理负担,还对社会和医疗系统造成沉重压力。
1.3 中国肥胖防控政策与行动
面对日益严峻的肥胖问题,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将肥胖防治纳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多项政策中,作为重点防治目标。2025年,中国卫生健康委员会将肥胖症防治列为"健康中国2030"重点行动,并将今年定为"体重管理元年"。
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多个部门联合发布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及《健康中国行动——糖尿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等,提出进一步加强肥胖控制行动,提高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疾控机构等的专业人员体重管理和科普能力,加强以控制超重和肥胖等为重点的健康知识教育和主动健康管理,提高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
2025年4月1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做好体重管理门诊设置与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国三级综合医院、儿童医院、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少数民族医医院)在2025年6月底前基本实现体重管理门诊全覆盖,通过多学科协作、个性化服务及数字技术应用,为超重肥胖人群提供全流程健康管理。
1.4 肥胖症治疗现状与挑战
目前,肥胖的治疗主要依靠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代谢手术。然而,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生活方式干预(饮食控制和运动)虽然是基础治疗,但长期依从性差,效果有限。
药物治疗方面,目前市场上的抗肥胖药物种类有限,且部分药物存在副作用和安全性问题。2025年,中国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出,科学减重需要"五驾马车"——饮食、运动、行为干预、药物治疗和代谢手术。符合以下任一条件者可考虑药物辅助:BMI≥28kg/m²;BMI≥24kg/m²且合并至少1种肥胖相关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睡眠呼吸暂停等);生活方式干预3-6个月后体重下降<5%(说明传统方法效果有限)。
代谢手术虽然效果显著,但仅适用于重度肥胖患者,且存在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因此,开发安全有效的新型抗肥胖药物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1.5 传统中医药在肥胖防治中的潜力
传统中医药在肥胖防治方面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优势。中医药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调整人体内部平衡,改善代谢功能,不仅能减轻体重,还能改善肥胖相关的代谢紊乱。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许多天然产物具有显著的抗肥胖作用,且安全性相对较高。这些天然产物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肥胖作用,包括干扰营养吸收、减少脂肪生成、增加能量消耗(产热)、抑制食欲、调节肠道菌群组成和增加粪便脂肪排泄等。
在这一背景下,以传统中医药为基础,挖掘具有抗肥胖潜力的天然产物,开发安全有效的抗肥胖药物和方法,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二、研究对象与目标:台湾红藜的抗肥胖研究
2.1 台湾红藜的基本概况
台湾红藜(Chenopodium formosanum)是一种原产于台湾的藜科植物,是台湾原住民世代相传的"神圣作物"和传统主食。它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认证为"全球唯一单体植物可满足人体基本营养需求"的"超级食物",被誉为"谷物界的红宝石"。
台湾红藜是一种高营养、高价值的农作物,具有多种产品化的加工潜力。它不仅可以作为原材料制作面粉、面包、能量饮品、奶茶、酒等成品农产品,还具有很强的观赏价值。在种植期间,红藜麦生长过程中呈现的状态也有所不同,五彩缤纷,使人赏心悦目,是旅游观光的特色景象。
台湾红藜生长较快,周期为4至6个月,成株高度大约150公分到200公分,从嫩绿到鲜红、暗紫、金黄、夕阳红,一片片红彤彤的台湾红藜麦田集合起来就是一道十分美丽的风景线。
2.2 台湾红藜的营养价值
台湾红藜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根据检测报告,每100克红藜中含有17.7克蛋白质,几乎与牛肉相当。它还富含膳食纤维,是红薯(地瓜)的6倍,是藜麦燕麦的3倍,钙质是大米的50倍。此外,红藜还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及微量元素,比其它谷类更丰富。
台湾红藜中锌含量高达15mg/100g(约是牡蛎的2倍),与硒元素协同作用,可辅助维持前列腺健康;支链氨基酸(BCAA)则能直接被肌肉利用,减少运动后乳酸堆积。这些营养"组合拳",恰好精准对应现代男性普遍面临的代谢失衡、精力透支、激素调节等痛点,构建起"抗氧-修复-供能"的立体防护网。
2.3 台湾红藜在大陆的引种与发展
近年来,台湾红藜在大陆的引种和推广取得了积极进展。2017年,台湾大仁科技大学副校长黄国光曾率专家团队到广东梅州推广新品种红藜麦。广东省也积极推动台湾红藜的种植和产业发展。
广东尚丰农业科技公司在汕头市濠江区马窖街道大众路尚丰生态农业园内成功引进种植台湾红藜,并将其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项目。该公司期望通过台湾红藜种植示范园的示范带头效应,引导贫困户村民种植、养育、收割、加工,并为贫困村开通可行的台湾红藜销售通道,切实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和提高贫困村农民收入水平。
2025年,台湾红藜在粤北地区的试种也取得了成功。这种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证为"全球唯一单体植物可满足人体基本营养需求"的"超级食物",在粤北土地上首次试种,不仅填补了华南地区引种空白,更以"高营养、易种植、强适配"的特性,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2.4 研究目标与意义
本研究以台湾红藜为研究对象,聚焦其抗肥胖功效物质基础及开发应用,旨在填补该领域研究空白,为安全有效的自主创新药物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研究目标包括:
深入研究台湾红藜的化学成分,特别是与抗肥胖相关的活性成分。
阐明台湾红藜抗肥胖的作用机制,包括对脂肪代谢、能量消耗、食欲调节等方面的影响。
评估台湾红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其在肥胖防治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开发以台湾红藜为基础的新型抗肥胖药物和功能性食品,为肥胖症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
为肥胖症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丰富肥胖防治的手段。
挖掘传统中医药的价值,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
促进台湾红藜的开发利用,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两岸农业合作。
为开发安全有效的抗肥胖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满足临床需求。
三、台湾红藜的特点与抗肥胖作用机制
3.1 台湾红藜的化学成分
台湾红藜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包括多酚类、黄酮类、皂苷类、多糖类、植物甾醇、蜕皮激素等。这些成分共同构成了台湾红藜的生物活性基础,使其具有抗氧化、抗炎、降血糖、降血脂、抗肥胖等多种健康功效。
3.1.1 多酚类化合物
台湾红藜中含有丰富的多酚类化合物,特别是芦丁(rutin)和槲皮素(quercetin)等黄酮类化合物。这些多酚类化合物具有强大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是台湾红藜发挥多种健康功效的重要物质基础。
研究表明,台湾红藜麸皮的乙醇提取物中含有高浓度的芦丁和抗氧化剂,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这些多酚类化合物可以通过清除自由基、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发挥对肥胖相关代谢紊乱的改善作用。
3.1.2 多糖类物质
台湾红藜中含有多种多糖类物质,这些多糖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免疫调节、抗氧化、降血糖、降血脂等。研究表明,藜麦多糖可以抑制3T3-L1脂肪细胞的分化,减少脂肪积累,从而发挥抗肥胖作用。
3.1.3 皂苷类化合物
藜麦中含有多种皂苷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研究表明,藜麦皂苷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肥胖和相关炎症,从而发挥抗肥胖作用。
3.1.4 蜕皮激素
台湾红藜中含有20-羟基蜕皮激素(20-hydroxyecdysone)等蜕皮激素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具有调节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的作用,可以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脂肪积累。
研究表明,每天给膳食诱导肥胖的大鼠补充20-羟基蜕皮激素剂量为5mg/kg体重的藜麦乙醇提取物,可使肥胖大鼠的脂肪累积量减少23%,脂肪细胞的平均大小减少32%。
3.1.5 膳食纤维
台湾红藜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是红薯的6倍,是藜麦燕麦的3倍。膳食纤维具有增加饱腹感、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降低血糖反应、调节肠道菌群等多种作用,有助于控制体重和改善代谢健康。
3.2 台湾红藜的抗肥胖作用机制
台湾红藜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肥胖作用,包括调节脂肪代谢、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增加能量消耗、调节食欲、改善肠道菌群等。
3.2.1 抑制脂肪细胞分化和脂肪生成
研究表明,藜麦多糖可以显著抑制3T3-L1脂肪细胞的分化。在分子水平上,藜麦多糖通过抑制PPARγ、C/EBPα、C/EBPβ、C/EBPδ、SREBP1C和AP2等脂肪细胞分化关键转录因子的表达,从而减少脂肪生成。
此外,台湾红藜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可以抑制脂肪酸合成酶(如乙酰辅酶A羧化酶)的活性,减少脂肪酸合成,从而减少脂肪积累。
3.2.2 促进脂肪分解和能量消耗
台湾红藜中的活性成分可以促进脂肪分解和能量消耗。研究表明,藜麦提取物可以增加肌肉中解偶联蛋白(UCPs)的表达,促进脂肪酸氧化,增加能量消耗。
此外,台湾红藜中的20-羟基蜕皮激素可以增强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促进脂肪分解和能量消耗。
3.2.3 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台湾红藜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研究表明,藜麦提取物可以降低肥胖小鼠的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水平,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此外,台湾红藜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可以通过抑制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的活性,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从而降低血糖反应,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3.2.4 调节肠道菌群
台湾红藜中的膳食纤维和多酚类化合物可以调节肠道菌群组成和功能,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研究表明,藜麦皂苷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肥胖和相关炎症。
肠道菌群在肥胖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台湾红藜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影响能量吸收、脂肪代谢和炎症反应,从而发挥抗肥胖作用。
3.2.5 抑制食欲和减少能量摄入
台湾红藜中的膳食纤维可以增加饱腹感,减少能量摄入。膳食纤维在胃肠道中可以吸收水分,形成凝胶状物质,增加食物体积,延长胃排空时间,从而增加饱腹感,减少进食量。
此外,台湾红藜中的某些成分可能通过调节食欲相关激素(如瘦素、ghrelin等)的分泌,影响食欲调节中枢,从而减少能量摄入。
3.3 台湾红藜的抗肥胖实验研究
3.3.1 对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小鼠的影响
研究表明,台湾红藜提取物可以显著降低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小鼠的体重和脂肪积累。一项研究中,给高脂饮食喂养的肥胖小鼠补充藜麦提取物12周后,小鼠体重和增重均显著降低(P<0.01),同时,藜麦治疗有效地降低了肥胖小鼠的肝脏指数和食物摄入量。
此外,藜麦提取物还可以改善肥胖小鼠的血糖特征,降低空腹血糖,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中,藜麦组和二甲双胍组的血糖水平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且曲线下面积(AUC)也显著减小。
3.3.2 对3T3-L1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
研究表明,藜麦多糖可以显著抑制3T3-L1脂肪细胞的分化。一项研究中,分离纯化的藜麦多糖(SQWP-2)对3T3-L1前脂肪细胞的分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油红O染色和细胞内定量分析证实,藜麦多糖可以抑制成熟脂肪细胞中甘油三酯的积累,并显著抑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和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EBPα)的表达,这两种蛋白是脂肪形成的关键转录因子。
3.3.3 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研究表明,藜麦总皂苷可以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肥胖和相关炎症。一项研究中,给肥胖大鼠补充藜麦总皂苷(TSQ)后,大鼠体重增加和内脏脂肪积累减少,胰岛素抵抗和葡萄糖耐量也得到改善。
此外,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肠道菌群组成的变化与胰岛素抵抗、IL-6和LPS水平高度相关。这些结果表明,藜麦总皂苷对肥胖和炎症的预防可能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组成来实现的。
3.3.4 对肝脏脂肪变性的影响
研究表明,台湾红藜提取物可以预防酒精性脂肪肝和肝脏损伤。一项研究中,给酒精液体饮食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小鼠补充红藜麦麸皮乙醇提取物(RQB-E)、红藜麦麸皮水提取物(RQB-W)和芦丁6周后,这些提取物可以降低酒精饮食诱导的天冬氨酸转氨酶和丙氨酸转氨酶活性,以及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肝甘油三酯水平。
此外,苏木精和伊红染色的肝组织显示,RQB-E和RQB-W减少了脂滴积累和肝损伤。研究表明,乙醇提取过程可以从红藜中获得高芦丁和抗氧化剂含量,这些成分通过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抗氧化系统和抑制脂肪酸合成酶乙酰辅酶A羧化酶的表达,在预防酒精性脂肪肝疾病和肝损伤方面显示出强大的效果。
3.4 台湾红藜的安全性评估 (邓泗洲供图)
台湾红藜作为一种传统食品,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它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营养食品",并被美国太空总署(NASA)指定为最佳太空食品。
台湾红藜作为广东省立法保护的药食同源中药材,其安全性已得到一定程度的验证。然而,对于其作为药物或功能性食品的长期安全性,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评估。
3.5 台湾红藜的开发应用前景
基于台湾红藜的抗肥胖作用和多种健康功效,其开发应用前景广阔。
3.5.1 功能性食品开发
台湾红藜可以开发成多种功能性食品,如红藜麦片、红藜饼干、红藜饮料、红藜保健品等,用于预防和辅助治疗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
3.5.2 药物开发
台湾红藜中的活性成分可以作为抗肥胖药物的先导化合物,开发新型抗肥胖药物。例如,藜麦中的20-羟基蜕皮激素可以作为开发新型抗肥胖药物的重要候选成分。
3.5.3 化妆品开发
台湾红藜中的抗氧化成分可以用于开发具有减肥和美容功效的化妆品,如减肥霜、瘦身精油等。
3.5.4 农业应用
台湾红藜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等种植特性,适合在多种环境条件下种植。推广台湾红藜种植,不仅可以提供高营养价值的食品原料,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台湾红藜的抗肥胖功效物质基础及开发应用进行系统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台湾红藜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包括多酚类、黄酮类、皂苷类、多糖类、植物甾醇、蜕皮激素等,这些成分共同构成了台湾红藜的生物活性基础。
台湾红藜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肥胖作用,包括抑制脂肪细胞分化和脂肪生成、促进脂肪分解和能量消耗、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调节肠道菌群、抑制食欲和减少能量摄入等。
实验研究表明,台湾红藜提取物可以显著降低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小鼠的体重和脂肪积累,改善血糖特征,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调节肠道菌群,预防肝脏脂肪变性等。
台湾红藜作为一种传统食品,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作为广东省立法保护的药食同源中药材,其在肥胖防治中的应用具有广阔前景。
4.2 创新点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包括:
首次系统研究台湾红藜的抗肥胖功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填补了该领域的研究空白。
发现台湾红藜中的多种活性成分协同作用,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发挥抗肥胖作用,为开发新型抗肥胖药物提供了新思路。
揭示了台湾红藜调节肠道菌群与抗肥胖作用的关系,为理解肥胖的发生机制和防治提供了新视角。
4.3 应用价值
本研究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为肥胖症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丰富了肥胖防治的手段。
为开发以台湾红藜为基础的功能性食品和药物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促进了台湾红藜的开发利用,推动了两岸农业合作,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4.4 未来研究方向
基于本研究的结果和当前研究的局限性,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入:
深入研究台湾红藜中各活性成分的结构-功能关系,明确其抗肥胖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
开展台湾红藜的临床试验,评估其在人体中的抗肥胖效果和安全性。
研究台湾红藜与其他抗肥胖药物或方法的协同作用,开发更有效的肥胖综合治疗方案。
研究台湾红藜对不同类型肥胖(如腹型肥胖、代谢性肥胖等)的影响,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
开发高效提取和纯化台湾红藜活性成分的技术,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和功效。
研究台湾红藜对肥胖相关并发症(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的影响,探索其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
4.5 对肥胖症人员的意义
台湾红藜的抗肥胖研究对肥胖症人员具有重要意义:
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肥胖防治新选择,有助于改善肥胖症人员的健康状况。
台湾红藜作为药食同源中药材,既可以作为食品日常食用,也可以作为药物辅助治疗,使用方便,易于接受。
台湾红藜不仅可以减轻体重,还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调节血脂、预防脂肪肝等,有助于预防和改善肥胖相关并发症。
台湾红藜的开发应用有助于推动肥胖防治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为不同类型的肥胖症人员提供更多选择。
总之,台湾红藜的抗肥胖研究为肥胖症人员带来了新的希望,有望成为肥胖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应用的推广,台湾红藜将为全球肥胖防治做出重要贡献。〈文/邓舒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