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福泉市“蒲氏刨汤腊肉”生产基地获“福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挂牌,标志着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产业化发展走上了“快车道”。
“这个‘非遗工坊’的牌子送得太及时了。”生产基地负责人蒲江林说,“现在的消费者要求都很高,大家都是选择健康的食材,特别喜欢原生态的东西。我们获得挂牌后,打电话采购的顾客明显增多了,大家都是冲着‘非遗工坊’这个牌子来的。”
据了解,福泉市将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出台了《福泉市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助力经济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工作实施方案》,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深挖其文化内涵、产业前景、经济价值,重点开展“技艺认定”和“工坊打造”。
“我们的腊肉能得到顾客的认可,关键是加工技艺的与众不同。先用高度白酒把肉涂抹均匀,再用炒干捣碎的茶叶抹在猪肉表面,加入放适量的盐、甘草及生姜,放入土坛内腌制一个星期。然后用大蒜水浸洗,悬挂滴干,再用青杠柴薰烤15天,美味的腊肉就制作成了。”蒲江林如数家珍。他说,这个制作方法是祖上传下来的,所有使用的材料都必须是本地出产。去年,他听说政府在组织申报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于是就报上去了。今年年初,这个腊肉制作方法获得了福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蒲氏刨汤腊肉制作技艺”认定,他也成为这一技艺的传承人。
为加快推进“非遗”技艺的产业化发展,蒲江林注册了“刨汤”腊肉商标,投资建设了腊肉加工厂,并成功挂牌了“非遗工坊”。“我一定好好干,决不让大家失望。”对于未来的发展,蒲江林信心满满。“非遗工坊”的订单大增,蒲江林却丝毫不敢大意,正在抓紧寻找生猪供应源。为确保使用原生态的土猪肉,他与福泉当地近100家农户签订生猪收购协议,村民用熟食喂养,他保底收购,每年向当地群众购买生猪500余头,既保证了原材料供应,也有效助力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徐本文)贵州省福泉旅游协会融媒体中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