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乡艺坛】李崴诗词作品近作选登

总编室 评论6,743字数 3571阅读11分54秒阅读模式

作者简介】李崴,1953年生人。祖籍广西梧州苍梧。现今是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粤港澳大湾区黄埔同学后代亲友联谊会会长,广东侨界人文学会会长,广东省黄埔同学会理事,广东省黄埔军校同学后代亲属联谊会副会长。李崴曾经编著出版过大学教材《微电脑应用与入门》、学术论文集《MET英语高考改革的数据与分析》、《垦丁集——广东高考标准化考试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政务管理文章和讲话汇编《垦丁集——参政实践与议政探索》、诗词与影集《垦丁集——诗心词志映自然》(一)~(九)等著作。李崴1988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2002至2017为民革中央委员,其中2012年至2017年为民革中央常委、1997年至2017年为民革广东省委副主委。1992年起历任广东省政协委员、常委,全国政协委员,2007年至2018年为全国政协常委、2012年至2018年为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委员。1969年至1976年海南岛生产建设兵团上山下乡知青。1976年至1978广州市化工中专仪表自动化专业学习。1979年至1981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电子专业、机械专业学习。1982年至1995年在广州外语学院(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任计算语言学讲师、副教授、电脑中心主任。1995年至2000年在广东省高教厅(现广东省教育厅)任招生办副主任。2000年至2012年任广东省江门市副市长,期间2003年至2007年澳门科技大学研究生院MBA。2012年至2015年当选广东省侨联副主席、2013年至2018年为中国侨联常委。2014年至2019年被聘为广东省政府参事,2019年至2022年为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侨乡艺坛】李崴诗词作品近作选登

图为李崴(左)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侨联副主席伍珠明女士合影于江门市

李崴诗词作品近作选登

鹊桥仙·乙巳七夕

20250829

题记:今日七夕,朝早读文照兄《七夕情歌》有感。

微云山抹,秋枫叶落,又是一年七夕。

星河迢递雁声遒,谁能遇凡间奇迹。

英雄豪放,佳人婉约,莫叹鹊桥宽窄。

风高浪急驭方舟,玩他个天蓝水碧。‌‌

附1:李文照《七律·七夕情歌》:

浓云密布读秦观,雾翳七夕闭广寒。不向针楼祈手巧,直将寰宇尽情欢。光年以外银河窄,咫尺之间气场宽。能量守恒无转化,何求一载一轮酣。

附2:宋·秦观《鹊桥仙·七夕相会》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附3:清·曾习经《平谷秋兴六首·其三》:

零落栖迟不自由,山城风雨晚登楼。邻墙枣熟儿童喜,陌上桑姑少妇愁。月魄阴沉鱼脑减,星河迢递雁声遒。闲闺病起空搓手,三月朝簪不上头。

注:秦观(1049年—1100年),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别号邗沟居士,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人。北宋时期大臣、词人。秦观少从苏轼游,以诗见赏于王安石。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元祐初,因苏轼荐,任太学博士,迁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绍圣元年(1094年),坐元祐党籍,出通判杭州。又被劾以“影附苏轼,增损《实录》”,贬监处州酒税。继迭遭贬谪,编管雷州。元符三年(1100年),复命为宣德郎,同年于藤州去世,享年五十二岁。秦观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合称“苏门四学士”,为北宋婉约派重要作家。其诗清新婉丽,因《满庭芳·山抹微云》词赢得“山抹微云君”的雅号。著作有《淮海词》三卷100多首,宋诗十四卷430多首,散文三十卷共250多篇。著有《淮海集》《劝善录》《逆旅集》等。

西江月·古希腊三贤之亚里士多德

20250831

逻辑形而上学,

自然经济修辞。

庶民希腊帝之师,

数哲百科天使。

理想城邦美幻,

柏拉图院灵奇。

莫须有罪嗤之鼻,

漫步逍遥慧智。

注: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希腊先哲,古代著名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被誉为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三位希腊伟大的先贤的思想体系环环相扣:苏格拉底关注个体道德与知识的关系,柏拉图进一步构建理念世界框架,亚里士多德则将哲学推向科学化、系统化,共同奠定了西方理性主义的基础。‌‌‌‌亚里斯多德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及雅典法律,构建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科学、政治和玄学。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律诗两则    如如不动

20250906

其一

照见无期待,

和光同入尘。

行如如不动,

借假假修真。

此心平静福,

本树向阳亲。

万物阴阳炁,

五行天地人。

其二

一切发生皆不惧,

迎当烦恼淬吾身。

谦卑收敛埃尘我,

抱怨吸来垃圾邻。

急乱招行皆择误,

纠缠黑暗永无晨。

莫雕朽木强人醒,

期待撇开圆满真。

注:《道德经》短短五千言,道尽修心处,无论你为“执念所困”,或是“浮躁裹挟”,世间一切困惑都可从中寻得破局良方。从觉悟中修得一颗如如不动之心。

当你深入红尘便要与众生为依,入场显像,高贵受膜拜,卑微如尘埃。人生修行非打坐禅修可得,便在红尘中修得。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以入世之事修出世之心。《道德经》有言:重为轻根,静为燥君。于动中守静,静中含动。动静相济,方能修得“如如不动”之心。若要修得此心,需记八点:

一,“不要怕”身体的病痛,财富的匮乏,事业的低谷。要允许一切发生,一切发生皆有益于你,皆是成就你的养分,皆是丰满你意识的机缘,终将驱你臻于完满;

二,“不要烦恼”,生活本是诸事交织,当你耐心应对每一件事,安住于当下每一刻,于每一次行动中淬炼己身,同时学会剥离一切外物纷扰,删减一切不重要的东西;

三,“不要独行”,修行并非标新立异,特立独行,而是要养谦卑平和之态,敛锋芒,藏光华,在红尘中护持自身,与万物相容而不失本我;

四、“不要抱怨”,抱怨是在强化你此刻的困顿,也是在吸引阴霾,你的每一句怨言都会蚀入身心,消耗你的能量,同时也将吸引到低层级的人和事;

五、“不要着急”,急躁是内耗的根源,急则身紧,燥则心乱,此时你作出的决定行动往往是错误的;

六、“不要纠缠”,要学会不与过程纠缠,不与低频的人事物周旋,该舍去则舍,不回应,不入局,当以提升自己的层级意识为重;

七、“不要干涉”,不扶烂泥,不雕朽木,不干涉他人因果,不强求众生觉醒,允许树成树,花成花,允许自己是自己,他人是他人,如日月经天,自行其道;

八、“不要期待”,活在当下,念起即觉,念起即察,时刻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觉察自己的情绪与能量状态,将自身抽离出来,让自己成为观察者、觉知者,将一切负能量的念头放下,觉察即是照见,照见即是看破,看破便可放下,放下万念自然“如如不动”,“如如不动”则可清净圆满!

水调歌头·乙巳白露

20250907 今日先慈冥诞。恰逢月全食。

节气入秋仲,冥诞忆先慈。

菊黄风爽应是,满地泻银时。

昨日旌旗鼓角,今夜云遮血月,白露未曾晞。

百姓盼休战,雁阵渐南飞。

秋实美,鱼之乐,径幽蹊。

肃天弗赤,需防秋燥养肤滋。

凝露珠圆十白,蚀月阴晴不犯,自尔创新词。

米酒一壶醉,迎接夏葳蕤。

附1:周·无名氏《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附2: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唐·杜甫《白露》: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

附3:唐·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秋季第三个节气。干支历申月的结束与酉月的起始,也即表示孟秋的结束,仲秋的开始;斗指庚;太阳达黄经165度;于公历9月7-9日交节。

“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斗指庚为白露,阴气渐重,凌而为露。进入“白露”,最明显的感觉就是昼夜温差拉大,夜间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虽然暑热可能不会一下子退场,但是夏日残留的暑气逐渐消散。白昼阳光尚热,太阳落山,气温便很快下降。天地的阴气上升扩散,夜晚渐凉,寒生露凝,这是“白露”名由之一。

weinxin
我的微信
我的微信
微信扫一扫
总编室
  • 香港卫视数字台 - 【侨乡艺坛】李崴诗词作品近作选登 https://v.hktv.tv/wenhua/2025/09/09/12857.html
  • 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
评论  0  访客  0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